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yī)學院外科團隊在異種移植領域取得一項重要進展,他們在最新一期《自然·醫(yī)學》雜志上發(fā)布了關于第二例基因編輯豬心臟移植案例的詳盡分析報告。該報告記錄了心臟接受者勞倫斯·福塞特的術后情況,包括手術后兩周內首次活檢中發(fā)現(xiàn)的心臟排斥跡象,明確了未來異種移植需克服的挑戰(zhàn)。
2023年,58歲的福塞特因終末期心力衰竭,在馬里蘭大學醫(yī)學中心接受了基因編輯豬的心臟移植手術。他在術后40天選擇了停止治療。此次報告記錄了術后第一次活檢中,這顆有十個基因被編輯的豬心臟所產(chǎn)生的初步排斥跡象,但豬心在移植后的最初幾周內表現(xiàn)出良好的收縮和舒張功能,這一結果標志著在解決全球心臟供體短缺問題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福塞特由于外周血管疾病和內出血并發(fā)癥,不適合進行常規(guī)人類心臟移植。對于他這樣有晚期心臟病且傳統(tǒng)療法無望的患者,這次實驗性手術成為其生存的唯一機會。
團隊通過該病例認識到,要克服諸如抗體介導的排斥反應等障礙,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即使選擇了抗豬抗體水平較低的患者,仍然觀察到了這些抗體顯著增加,這最終損害了心臟并導致移植失敗。為了今后的移植能夠成功,可能需要更積極地處理和抑制這些抗體。研究還進一步闡述了其他免疫介導機制對移植失敗的影響。
盡管遭遇了與免疫排斥相關的挑戰(zhàn),團隊仍認為異種移植是滿足日益增長的老齡化人口對器官需求的最佳方案之一。正如實體器官移植早期所經(jīng)歷的一樣,這一領域也面臨著類似難題,但每一次嘗試都為未來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教訓和新的可能性。
總編輯圈點:
異種器官移植,試圖通過將動物的器官移植到患者身上,從而解決移植器官嚴重匱乏的難題。豬的器官大小和生理功能與人類相近,成了異種器官移植的“天選”目標。然而,目前異種器官移植仍面臨多重挑戰(zhàn),包括免疫排斥反應、病毒傳播風險等。科學家正探索運用基因編輯技術,敲除豬身上引發(fā)人體免疫排斥的基因,降低免疫排斥反應的風險。未來,假如異種器官移植技術能夠“突破重圍”,取得重要進展,將極大改善器官移植的醫(yī)療現(xiàn)狀。